国电南自:科技赋能电力安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近日,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南自”,600268.SH)在电力科技领域捷报频传,不仅在核心设备国产化应用上实现重大突破,更在国际发明与国家科技攻关中展现强劲实力,为我国能源电力安全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5年4月5日,国电南自研制的NPS801自主可控发变组保护装置在秦山核电基地方家山核电站1号机组成功投运,实现了核电机组保护的元件级自主可控,推动国产电力核心设备在核电领域的广泛应用。
该装置基于国产先进元器件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研制,通过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全国产化认证,已在燃煤、水轮等各类型发电机组应用超300台套,技术指标国际领先。针对核电高安全标准,国电南自开发了1000MW级核电机组专用保护软件,提出厂用电低频低压保护、定子接地电阻分段补偿算法等关键技术,形成适用于核电站的国产化整体解决方案,通过“设备零缺陷”考验,为机组安全运行筑牢防线。此次投运拓展了NPS801装置的应用场景,巩固了国电南自在大型机组保护领域的领先地位。
5月12日,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获奖名单公布,国电南自下属基层企业南自自动化牵头参展的项目勇立潮头,从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0多个参展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殊荣。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由瑞士政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主办,是全球久负盛名的发明盛会。
此次国电南自获奖的项目,针对量子计算给传统密码体系带来的威胁,研发出抗量子密码算法簇与异构加速引擎,构建起电力SCADA系统领域首个满足海量数据采集及毫秒级实时控制需求的抗量子安全防护体系。该成果能广泛应用于变电站监控、电厂NCS、电厂DCS以及新能源集控等多个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有力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一奖项的获得,是国电南自在电力自动化领域深厚技术积淀的有力证明,也是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
5月21日,国电南自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光伏中压直流发电系统及核心部件关键技术”项目启动。该项目旨在突破大型光伏直流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瓶颈,攻克直流变换器、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批量制造技术及应用示范,为大型光伏中压直流发电技术的实用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项目实施方案咨询审议会暨启动会上,国电南自董事、总经理刘颖进行了项目总体介绍及总结发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蒋衍君主持启动会。来自多单位的8位咨询审议专家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审议,一致认为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实施方案可行,为项目的高质量推进奠定了基础。项目团队将不断深化落实专家要求,强化协同创新,聚焦“四个面向”,全力以赴推进“大型光伏中压直流发电系统及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从核电核心设备国产化到国际发明创新,再到国家科技攻关,彰显国电南自在电力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强大实力。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理念,加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为我国能源电力安全和科技强国建设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世界工厂”点亮“劳动者的星辰”——新时代大众文艺的“东莞案例”
“在远离家园的城市里/用静默的方式/学会凝望异乡的土地/生命回黄转绿/伤口渐渐愈合/一个故事葱茏了一片风景……”
翻看30多年前自己写下的文字,作家柳冬妩仿佛又回到曾经南下广东打工时的青涩岁月。
不久前,一个名为“劳动者的星辰:打工文学回顾展”的展览,在广东东莞展览馆拉开帷幕。包括柳冬妩的诗集在内,泛黄的杂志、文件、照片、报纸共同陈列,串联起打工文学从“草根呐喊”到“文学品牌”的蜕变之路。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东莞孕育出一片独特的文化绿洲。纷至沓来的上亿奋斗者用文字、影像与舞台记录时代脉搏,描绘出中国工业化浪潮下的文艺样本。
从“世界工厂”到“打工文学”高地
从来到东莞工厂打工,到在东莞一个镇里的报纸当编辑,后来成为打工文学杂志《南飞燕》主编……如今,柳冬妩已经是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打工文学研究专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他感慨道:“打工文学不仅是一部迁徙史,更是一部用血泪与希望浇筑的情感史诗。”
几十年来,与柳冬妩一样,来到东莞寻找梦想和改变命运的打工青年数不胜数。
1978年7月,港商投资的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打工”时代。有数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超过两亿人次在东莞工作生活过。其中,不少抱有文艺情怀的青年,白天在流水线上挥洒汗水,晚上在出租屋、小饭馆埋头写作,催生了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文学样式——打工文学。
打工文学以打工者书写打工生活为核心特征,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后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开创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表达方式。从厂报、镇报、日报到文联,东莞建立了一系列平台来展示、扶持打工文学,并对打工作者们进行发掘、培养,推荐作品到更高的平台。
数十年间,东莞涌现了王十月《国家订单》、郑小琼“打工诗歌”、丁燕“工厂三部曲”、洪湖浪《牛小米外企打拼记》等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见证着“努力就有可能”的时代巨潮。
“在这个群体中产生一批打工作家,在广东最早出现打工文学现象,是历史的必然。”在柳冬妩看来,这正是新时代大众文艺的生命力所在,“当波澜壮阔的打工潮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写作不得不与之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呼应。”
时光荏苒。40多年间,东莞从“世界工厂”成长为“制造名城”,社会巨变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创作者,始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土壤和丰厚的创作素材。而这些创作者也始终保持与城市、国家、时代的同频共振,用文字记录带着工作、生活现场温度的心路历程。
曾经在流水线上写出散文《铁·塑料厂》的郑小琼,如今已是广东文学馆副馆长、广东文学院副院长,但她依然将东莞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源地之一。她说,从“三来一补”的代加工,到如今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东莞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升级,城市、人口也快速变化,这些都成为她最近几部小说的创作背景。
近年来,新时代大众文艺视野下的“素人写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送外卖的间隙写下生活酸甜苦辣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在生活的困顿中依然记录下自己对生活思考的家政工范雨素、以快递员的视角关注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的胡安焉……从线下到社交媒体,普通人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观点,正在打破传统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界限。“创造力并非一些人的专利,所有对生活怀着好奇和热情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说。
东莞的“素人写作”群体正逐渐成长为新时代文学新的创作主体,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生产方式的新特点。东莞“漂二代”、“90后”青年诗人熊锋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诗歌,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等语言;本土网络作家李焕文在网络小说中寻到慰藉和出路,创作《黎明医生》等长篇小说8部共1100万余字;清洁工王瑛在直面劳苦工作和职业偏见的同时,握笔记录生活,写出了《清洁女工笔记》等作品;白天摆摊谋生、夜晚在烧烤店当服务员、凌晨收工后伏案写诗的温雄珍,在市井中寻找诗意,诗歌《在炭火上安居》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越来越多隐藏在各行各业的素人写作者被发现、被挖掘。他们用最纯粹的笔触书写生活的烟火气,呈现出东莞的城市温度。
“素人作家长期身处基层,文学创作常常表现出一种在场感、纪实感、互动感,以及与生活的即时对话关系。他们的文字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说。
从“素人写作”到多元文艺生态
下了班,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东莞寮步镇香市大舞台的综合楼三楼,为即将到来的禁毒日排练短剧《致敬林则徐》。他们是来自东莞独壹悟贰戏剧工作坊的一群戏剧演员。
180多年前,在东莞这片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销烟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光辉一页。舞台上,王庆坤扮演的林则徐,隔着时空发出同样的禁烟宣言。
王庆坤不但是戏剧工作坊的成员之一,也是寮步镇河滨小学的音乐教师。“我非常享受舞台和排练过程,爱好表演的人一定会聚到一起。”已经在东莞定居的王庆坤说,哪怕是在镇里,他们的文艺生活也堪称丰富多彩,“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文艺爱好者组织起了自己的社群,还有很多公益演出、专业表演和比赛的机会。”
独壹悟贰戏剧工作坊是东莞市文化馆青年戏剧团的成员之一。去年一年,这个工作坊就排了14个剧,其中既有描绘人生百态的小戏展演《此间人生》,也有原创情景喜剧《开心梦太奇》。在东莞的小剧场、大剧院、文化周末等各类舞台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我来东莞20年了,这里的文艺生态越来越好。”自由戏剧编剧、导演、独壹悟贰戏剧工作坊发起人李科说,“编排的许多剧目都取材于东莞本地,我们希望将东莞的过去与现在讲给更多的人听,也让戏剧艺术更好地在这里扎根发展。”
独壹悟贰戏剧工作坊和这群“戏剧文青”,是如今东莞新时代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人口平均年龄仅有33岁的东莞,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今日,依然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不断来到这里逐梦、圆梦,在文学之外,更多样的文艺形态正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发展,并得到广泛传播。
东莞南城的竖店短剧基地里,多个剧组正在同时拍摄多部不同的微短剧。在这个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基地,布置了上百个场景服务于影视拍摄:总裁办公室、豪宅客厅、民政局、医院、学校、酒吧……在这里,一部剧平均3到5天完成拍摄,7天进入后期制作,15天全平台上线。
竖店短剧基地创始人欧阳杰介绍,基地为剧组提供场地、设备、餐饮住宿甚至剧本创作、演员选角、发行等服务,不仅成为广东地区微短剧拍摄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剧组的青睐。
如今,基地也成为东莞孵化本地编剧、导演、演员等人才的摇篮。欧阳杰介绍,基地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群演培训和体验班,招募并培育本地群演,目前他们社交平台的招募群里,成员已经超过2万人。
业余音乐组合“太阳之子”,历经18年的锲而不舍,歌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现在已拥有粉丝量近百万、全网播放量超过2.2亿;曾是工厂保安的占有兵,20余年间拍摄了100多万张打工者照片,被称为“中国制造背后的真实记录者”;本土艺术家李景湖利用工业废料创作大批装置艺术,折射了这座城市的工业进程和文化转型,机器厂房与山水乡愁,拨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东莞的文艺与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共同成长,逐步从工业文学(包括打工文学)延伸到摄影、美术、戏剧、歌曲、短剧等,反映着外来务工群体与这座城市的血肉联系与深厚情感。
“作家村”里的“传帮带”
在东莞樟木头镇官仓河畔,有一座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官仓古村。如今,这里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中国作家第一村”。
2006年,因与东莞市文学院签约作品创作而来莞的作家雷达、王松等,被樟木头镇吸引而买房定居,在作家间口耳相传,自发形成了文学群落。2010年,“中国作家第一村”在樟木头镇挂牌成立,雷达担任“村长”,众多知名作家迁居于此。
文学名家的到来,带动了东莞的文学创作,不少基层写作者深受鼓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专业指导,流动中的“传帮带”不断充实着东莞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
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青年作家莫华杰正是在这样的文艺氛围中茁壮成长、因文学而改变了命运的人。
出生在广西大山里的莫华杰,因身体原因,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务农。后来他来到东莞,辗转在塑胶厂、家具厂、电子厂、酒店多个地方打工。生活虽辛苦,但他却一直坚持从小的爱好——写作。“我也想不通,一个小学毕业生,哪来的勇气坚持写作,有时候想想都觉得可笑。”他回忆说,但多年下来,他一直不肯放弃。
2008年,他喜欢的作家陈启文与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成为作家村的文学顾问。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另一个镇打工的莫华杰便经常来到这里,向陈启文请教写作。“坐车到樟木头要三个小时,但我并不觉得苦。他见我热爱写作,索性收我为入室弟子。”莫华杰说。
在陈启文的指导下,莫华杰后来干脆辞职专职写作,将自身的成长写成了纪实文学作品《世界微尘里》。2023年,这部作品获得首届漓江文学奖,此后又斩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此后,莫华杰开启了专业文学创作的生涯,也成为作家村的驻村作家。后来,他还引荐了有着相似经历的“模具作家”作家马益林,让文学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接力传递。
目前,作家村已经有97名作家入驻,其中国家级作家、评论家65人,获得“鲁迅文学奖”7人,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人,累计出版发行作品近700种。东莞更是以作家村为阵地,凝聚起一个专业作家与素人写作者组成的文学写作群体。
“打工文学作为新时代大众文艺的先声,催生了从普通劳动者到作家的转型,而作家群体又反哺新生代素人写作者,形成良性文学生态。”柳冬妩说。
从打工文学引领时代潮流到新时代大众文艺的百花齐放,东莞的文艺发展离不开众多的奋斗者,也是东莞数十年间培育丰厚创作土壤的自然结果。
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文艺群体、推动新时代大众文艺发展,东莞不但通过建设完善的市、镇、村(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网络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镇、村(社区)基层,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扶持机制,赋能文艺繁荣。
东莞市文联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联合出版社实施“全链条”培育项目,举办各类写作培训活动,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扶持基层文学人才等,构建起立体化的作品传播网络;东莞摄影家协会组建“金牌讲师团”,遴选12位涵盖人像、风光、后期等领域的专家,全年开展20余场公益课程,构建了阶梯式培训体系;东莞曲协举办“曲艺名家进基层”活动,覆盖五个省曲艺之乡及道滘、麻涌、中堂三大中国曲艺之乡,提升广大基层新时代大众文艺人才曲艺水平……
胡磊介绍,此前,东莞出台了《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实施方案》,允许成绩突出的打工作家、艺术家落户本地,还设立专项资金,先后对100多位来自基层的作家艺术家给予扶持和奖励,资助出版个人作品集100多部,吸引了陈启文、丁燕等一批作家落户东莞。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更进一步促进了这座城市的文艺的繁荣发展。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做好组织推动工作,提供更多的平台,帮助素人写作者们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写出更好的作品,进一步推动东莞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胡磊说。
“生活是有格子的,里面有一个格子是文学的,并始终保留着,这就非常美好。”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东莞举办的“城里的阳光·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上谈到“素人写作”时说。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背景下“素人写作”的蓬勃发展,东莞正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无数普通写作者搭建起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片充满烟火气与创造力的土地上,文学的种子正不断萌芽、拔节生长。
“新传媒时代,人民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新大众文艺”概念的首倡者、柳青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军说,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与规模日益上升,新大众文艺正在日益成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呈现出直播、微短剧、短视频、游戏、村超等新业态、新方式,形成“文艺+生活”“文艺+生产”的可持续模式。(记者 邓瑞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问答
南瑞科技和国电南自哪个待遇好?
南自属于华电集团,是发电企业;南瑞属于国家电网,母公司不一样。但两家单位很多产品是重叠的,竞争关系。怎么选不好说南自属于华电集团,是发电企业;南瑞属于国...
南自信息售后电话是多少?-一起装修网
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为您提供南自信息售后电话是多少?的相关答案,并为您推荐了关于南自信息售后电话是多少?的相关问题,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装修问题,因我而止。
南通南一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可信吗?
可信南通南一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02月22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田泽民,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数码产品、电子产品研发及销售;手机配件、计算机、电子产品、通讯...
南芯科技主要做什么?
您好,南芯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芯片设计和半导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其主要业务包括:1.芯片设计:设计各种类型的芯片,如存储器、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
江西飞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环保设备技术、有色金属冶炼技术、表面处理废物、含铜废物及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工业废物的处置及综合利用;再生物资...
南工程都有设置哪些奖学金呢?申请方
二、三等奖学金评定条件:1、必修课程考试成绩:一等奖学金每门不低于85分;二等奖学金每门不低于75分;三等奖学金没门不低于70分,限修课程成...第五...
国电南自电气怎么样?-一起装修网
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为您提供国电南自电气怎么样?的相关答案,并为您推荐了关于国电南自电气怎么样?的相关问题,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装修问题,因我而止。
金陵科技学院和南京工程学院哪个好?
这个就看从什么角度看了,两者都是双非本科院校,从科研水平上来看,都差不多。从出生角度看,南京工程学院是几所部属老牌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金陵科技学院是...
马鞍山南实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
马鞍山南实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电池零部件、电池生产设备、智能物流线、成套设备、机床、汽车配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动力电池组装;工具模具、冶金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面积多大,师生人数有多少?
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或“西军电”,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