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用户投稿 4 0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2020年过去的3个月中,多次听到“希望2020可以重启”的声音,但时间依旧一无反顾地向前,2020东京奥运会是否改期未可知,但开启5G的时代已是定局。其实科技早就带着我们在不可想象的边界遨游(尽管暂时还无法重启时间),位于东京六本木高楼50多层的森美术馆以一场“未来与艺术展”探讨人们明天将如何生活?虽然如今森美术馆暂时闭馆,但曾经的展览记录了这场艺术化的讨论。

而在龙美术馆的庞茂琨个展上,在技术上并没有科技、没有代码、没有艺术与前端科技的真正实践,画家只是画出了艺术与科技在一起的浅表。

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地点:森美术馆(东京)

展期:2019年11月19日 - 2020年3月29日(暂时闭馆)

票价:1800日元

点评:从梵高的左耳,到通过假肢终于实现的完美比例的维特鲁威人,艺术史的影子在这个名为“未来”的展览里回荡着。

评星:四星

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增强现实等先端科技和人类生活愈加紧密缠绕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想象自己的未来?森美术馆的“未来与艺术展”试图解答这个问题,通过百余件涵盖绘画、摄影、设计、建筑、互动装置等体裁的作品,大到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甚至还有冥想的方式)、身体器官,营造了一个近未来的人类生存空间。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未来与艺术展”第一展厅,森美术馆

展览脉络清晰地沿着五个主题——城市的新潜力、新代谢建筑、生活方式与设计创新、身体扩张与伦理、转型社会与人类——渐次展开。前两个主题展示了艺术家和建筑师对未来群居生活的设想,充满建筑渲染图和模型的第一展厅乍看之下有点像房地产售楼大厅,但偶尔有像会田诚的《NEO出岛》这样的作品,在一众欣欣向荣的未来图景中插入了一个精英主义的反乌托邦。整个展览便在这样的基调下铺开,玫瑰色的未来和被科技支配的阴影并置在展厅中,观众刚刚才和以“情感慰藉”为主要功能的呆萌机器人LOVOT亲密互动过,转眼就要面对“共享婴儿”的伦理困局——长谷川爱的这件作品设想了基因改造技术下婴儿拥有两个以上的父母的境况,展览现场甚至真实地模拟了一群父母围桌讨论孩子的场景;又或者像是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的莲花穹顶的模型,虽然需要人体的温度才能互动,却是被展陈在一个空荡荡的黑屋子中心,幽幽地闪着略显不祥的红光。展览作品不仅有对未来的想象,也有几十年前艺术家对现在的想象,人们甚至发现,一些想象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得那些依旧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笼罩了一层迫在眉睫的紧张感。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帕特里克·特雷塞(Patrick Tresset),《人类研究#1、5 RNP》,2012-2018年 ©森美术馆/摄影:木奥惠三

作为一个“艺术展”,其中不乏对科技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思考。作为展览中少数几件互动作品之一,帕特里克·特雷塞(Patrick Tresset)的《人类研究#1,5 RNP》让五条架在老式课桌椅上的、名叫“保罗”的机械臂为观众现场作画,完成的作品随后被挂在一旁的展墙上,和保罗之前完成的几十幅肖像摆在一起;在另一间展厅里,迪姆特·斯特雷贝(Diemut Strebe)重现了梵高的左耳——他提取了梵高后代的DNA,用生物3D打印技术完全重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耳朵,甚至还加入了一个模拟听觉神经脉冲的设备,让耳朵“听到”来自展厅的声音。从梵高的左耳,到通过假肢终于实现的完美比例的维特鲁威人,再到展览尾声5米高的投影立方体——名叫“数据巨石”(DATAMONOLITH),它引用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的神秘黑色巨石,艺术史的影子时而在这个名为“未来”的展览里回荡着。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迪姆特·斯特雷贝通过提取梵高后代的DNA,重现了梵高的左耳。 © 森美术馆

同样是以科技为主题的展览,“未来与艺术展”和近年大热的teamlab、雨屋却不同,后者始终极力将科技与艺术结晶成一块玫瑰色的滤镜,折射着人类一家的幻景,而前者试图冷静客观地呈现未来的一些可能性,并提醒人们对现在的生活做出反思:当人类可以借助机器完成曾经不可能的任务时,应该如何肩负对自然和生态的责任?当基因工程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将如何避免新型种族歧视、基因信息泄露等问题?在人类社会仍在为女性权益奋斗的当下,性别成见是否会在机器人的程序设定中卷土重来?当我们可以通过生物科技“复活”已经灭绝的物种或已经死亡的人或宠物,甚或是改造自身,这是否意味着人性和进化论的终结?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幸福的本质又是什么?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Zackary Canepari & Drea Cooper,《狗》,2015年 ©ZCDC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标题“未来与艺术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城市、生活——人们明天将如何生活?”是工作人员和人工智能一起取的。工作团队将本展览的企划书、过去15年森美术馆的展览标题和馆长南条史生的采访文本提供给IBM的人工智能Watson,后者从中抽取关键词后,生成了一万五千多条标题,最后再由展览团队商讨决定。正如南条馆长所说:“创意并不是从零开始创造一件事物,而是从事物之间、思想之间交错的关系中生出的东西。我们在众多语言的可能性中和Watson共同决定了展览的标题,这也预示了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一种可能的共处方式。”(文/卢禹凡)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手塚治虫,《火鸟 未来篇》,1967-1968年 © 手塚Production

庞茂琨:副本2020

地点: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展期:2020年1月10日-5月(3月20日,龙美术馆开放,展览延期)

票价:110元(全馆通票)

点评:在技术上没有科技、没有代码、没有艺术与前端科技的真正实践,画家只是画出了艺术与科技在一起的浅表,如同庞茂琨画在依玛乌斯餐桌上的那个扫不出的“二维码”

评星:三星

走进上海龙美术馆的展厅,一只硕大的“蛋糕”上黏着拉奧孔等经典雕塑、胜利女神被按上机械铁翼定在墙壁上、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带上了科技感、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被科技解构、委拉斯贵兹《镜前的维纳斯》照出了庞茂琨的面孔……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庞茂琨,《早安,委拉斯贵兹》,布面油画 ,2015(源自委拉斯贵兹《镜前的维纳斯》)

庞茂琨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外,还是四川美院的院长,与他名字相伴的还有“川美现象”。以四川美院为代表的四川美术也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大批思维活跃的艺术家从川美走出。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展览现场

然而,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重观念、轻技法不同,庞茂琨的作品中始终带着过硬的技术,此次在龙美术馆的展览,虽然以科技概念包装,但依旧带着浓厚的致敬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经典的意味。毋庸置疑,这些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奉为镇馆之宝的艺术经典,早已被代代称颂,成为美术学院雕塑系、油画系临摹的必修课。且其中一些经典图示,以及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展览现场的庞茂琨作品《副本No.9》(源自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

那么作为一位知名艺术家,以临摹的方式向大师致敬自然是拿不出手的。正如此次展览借用了理查德·摩根的科幻小说《副本》的题目,引入在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的未来语境里,“人”的“本体论”和“自我”认知的概念,并没探讨当人可以像机器一样通过更换零部件而不断“翻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以什么来判定人与“机器人(再生人)”的区别?并将这种探讨涉及到社会和法律机制。

带着这样的概念,再看庞茂琨此次个展的作品,那些原本住在大理石中的雕塑灵魂,现在被玻璃翻模并以电线、电子芯片等现代科技产物填充,艺术家以一种看似颠覆的形式,提出应该怎样看待“人”,这个一切的本源?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庞茂琨,《第二次触摸》,布面油画 ,2018(源自卡拉瓦乔《圣多马的怀疑》)

在细看作品,庞茂琨似乎偏爱卡拉瓦乔,卡拉瓦乔的经典之作《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中大卫的肉体之下覆盖的是机器内核;《圣多马的怀疑》中探入基督伤口的手,从多马换为人工智能,让人怀疑人工智能是否处于另一个平行宇宙之中;《在依玛乌斯吃晚餐》桌面上的食物换做一个的二维码,原本“门徒认出了耶稣”的瞬间似乎变成了“商讨如何点餐”,笔者试图加入他们的讨论,拿出手机扫一扫,但貌似此二维码无法识别,原本还一位是艺术家留给观众一个画外的“彩蛋”……此刻艺术家似乎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科技”会否成为下一个“宗教”?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展览现场的庞茂琨作品《副本No.6》(源自卡拉瓦乔《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

人工智能、人造生灵、未来语境,刨去这些科技“热词”和幻想出的哲学概念,这场展览的本质和载体依旧是传统绘画。在技术上没有科技、没有代码、没有艺术与前端科技的真正实践,只是画出了艺术与科技在一起浅表,如同庞茂琨画在依玛乌斯餐桌上的那个扫不出的“二维码”。(文/小松)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庞茂琨,《依玛乌斯的新菜单》布面油画,2017(源自卡拉瓦乔《在依玛乌斯吃晚餐》)

科技创新与科普展览现场直击:五十多家单位“秀宝贝”,前沿科技点燃激情

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大空间VR;大型无人机展示、机器人“小智”现场与小朋友握手跳舞;品尝特色玉米和宗橙;……5月24日,2025年武汉市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暨洪山区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现场,设有科技创新与科普展览。五十多家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科技企业齐聚一堂,展出极具创新性的前沿科技成果。这场 “可触摸、可体验、可感知” 的科技盛宴,生动体现了洪山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魅力。

科技赋能舌尖美味!

湖北洪山实验室展位人气爆棚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图为湖北洪山实验室展位以“科技+美食”组合吸睛无数,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热门展区

展位上,大幅高清照片展示着晚熟特色优质柑橘宗橙、翠绿鲜嫩的油菜苔等农产品,生动画面引得市民纷纷驻足。“这些蔬果和普通品种有什么区别?”面对询问,工作人员解释道:“通过前沿农业技术培育改良,它们不仅口感升级,营养价值也更高。”

品尝区同样热闹。颗粒饱满的特色玉米、清甜多汁的宗橙切片整齐摆放,供市民免费品尝。“这玉米又甜又糯!”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品尝后赞叹。科研人员笑着回应:“我们运用基因选育和栽培技术,让新品种在风味与营养上都更胜一筹。”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无肌间刺武昌鱼展示。一只栩栩如生的无肌间刺武昌鱼玻璃模型直接陈列在展台,与常见的有刺武昌鱼形成鲜明对比。科研人员手持模型耐心科普:“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我们精准调控肌间刺发育基因,培育出的无肌间刺武昌鱼既保留肉质鲜嫩,又彻底消除卡刺隐患。”现场一位老人感慨:“对我们来说,这真是个福音!”不少小朋友也围聚过来,在科研人员通俗易懂的讲解中,好奇追问基因编辑的奥秘,互动氛围热烈。

脑机互动引热潮!

武汉理工大学“专注力水母星球”成打卡点

武汉理工大学展位前人头攒动,一款名为“专注力水母星球”的新奇装置,成为孩子们争相体验的“网红”项目。

装置由一个小巧的透明容器和形似发箍的脑机接口智脑环组成。体验者佩戴智脑环后,只要集中注意力思考诗词背诵、美食等事物,容器内的水柱便会如喷泉般翻滚,专注度越高,水流越汹涌。“我想着背诵古诗,水一下子就喷得好高!”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向同伴展示。现场排队的孩子们踮着脚尖,眼神中满是期待。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这运用的是前沿脑机接口技术。”工作人员手持设备介绍,“智脑环通过多触点脑电模块实时捕捉脑波信号,借助AI深度算法分析专注度数值,再将大脑活动状态转化为直观的水流变化,采用神经反馈训练原理,让专注力‘看得见’。”这场寓教于乐的科技互动,成为活动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

光谷东智机器人与VR体验:“脑洞大开”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展位亮点频出,光谷东智机器人与VR互动体验区吸引众多小朋友驻足。

展台上,光谷东智机器人灵活摆动机械臂,精准完成物品抓取、路径规划等任务,憨态可掬的动作引得孩子们惊呼。“它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吗?”面对提问,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搭载多传感器与AI算法,可通过深度学习模拟自主决策,未来将应用于智能服务、工业协作等场景。”

一旁的VR体验区更排起长队。小朋友戴上VR设备,瞬间“穿越”至虚拟太空、深海等场景,或操控虚拟角色完成障碍挑战,或身临其境感受自然奇观。“我刚才在海底和鲸鱼‘打招呼’!”摘下设备的小女孩兴奋不已。现场工作人员表示,VR技术通过沉浸式交互,能激发孩子的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目前已逐步应用于科普教育领域。

观风云变幻 打卡气象观测创新产品

武汉市气象局展出的“双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吸引了众多目光。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产品属于专业的水文气象仪器,主要用于精准测量自然界的降雨量。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其工作原理,现场工作人员还进行了生动演示:将矿泉水缓缓倒入仪器,模拟降雨过程。随着水流注入,仪器内的多层小翻斗感知到重量变化后开始有序运转,每完成一次翻转,便对水量进行一次计数,通过精确记录翻转次数,便能实现对降雨量的科学观测。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与此同时,现场工作人员还向观众发放了气象灾害防护指引手册,科普了大风应急预警信号的分级标准,介绍了大风来临前的防范准备要点,并附上实用的避险指南,正好“应景”了这些天糟糕的风雨状况。

炫酷的无人机展示 点燃科技之光

“宝贝快看,这架无人机真大!”在湖北慧航飞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慧航飞行”)的展台前,王女士指着一架无人机向身旁的孩子介绍。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无人机正成为产业新宠。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无人机有着专属“使命”:在消防救援中,它们化身“空中消防员”,精准投送灭火弹等救援设备;在农林植保领域,无人机搭载大容量农药箱,高效完成大面积喷洒作业;而在物流运输行业,无人机则肩负起包裹速递的重任,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

展览科技 这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展览,有探究,也有浅表

此次展览不仅是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大众近距离触摸未来的窗口。从湖北洪山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农产品到元宇宙空间的奇幻探索,科技以鲜活姿态融入生活。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丁莹 代钰

编辑:郝好

相关问答

电视中说:在科技节的14天期间,我市参观各种科技展览的人数...

[最佳回答]252÷14=18(万人),答:平均每天有18万人参观展览.

目前的会展科技有哪些?

会展科技,会根据会展类型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科技分类!由于会展数量太多了,这里只例举三个世界级科技类展会:一、CES,即美国拉斯...题主是问科技类会展有哪些吗?...

难忘的科技展览作文_作业帮

[最佳回答]在上一学期一个星期四的上午,同学们跟随老师参观了学校举办的第一次科技展览活动。学校按班级井然有序参观,我们班有幸第一个观看科技展。同学们兴...

博览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如何?

挺不错的。博览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致力于打造众多消费者人人当家做主的消费平台,更是一款基于通证经济理念设计运营的新型全域社交电商公益性平台,博...

六一儿童节的科技展览怎么做?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科技展览,需要做好的准备和策划,不能随意进行六一儿童节的科技展览,需要选取好参展的项目和内容,因为孩子们的注意力比较难集中,需要通过...

在科技的推动下,新会展模式该如何落地?

小编现在在一家专注于采用数字化、虚拟化“改造”传统展厅的公司任职,数字化的概念很早以前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数字化的定义不甚明...

关于最近南宁在会展中心的创新科技展,大家觉得如何?去过的人聊聊?

还是不错的,很有高科技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很有高科技的感觉

与科技相关的主题名字?

26、走进科技,走近梦想。27、天文地理奥妙多,奇思妙想乐趣多!28、多听多看多动手,科学世界任我游。29、我观察,我快乐;我试验,我收获。30、乘着科技...18...

科技展览观后感怎么写?

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绍兴科技馆,使我大开眼界。科技展览厅里的科技作品,琳琅满目,千奇百怪,如:“模拟翻书”、“喊泉”、“哈哈镜”、“自我...科...

科技展览时间为10月3日至10月12日,一共是多少天?

展览时间为10天。因为10月3日至10月12日共计10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经常使用日期来安排自己的计划和时间。因此,了解日历和日期的知识非常重要。在计算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