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瞧咱科技的力量
来源:海外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常年保持在Ⅱ类水以上。陈华平摄(人民视觉)
从黄沙蔽日眼难睁、田毁房埋人遁形,到水草丰美满眼绿、瓜果飘香人陶醉,这是陕西榆林在黄河河套创造的毛乌素治沙奇迹。
从盐碱荒滩草不生、污水排流触目惊,到芦花摇曳琵鹭飞、麋鹿呦呦鹤来归,这是江苏盐城在黄海之滨创造的滩涂治理奇迹。
从河床干枯河沙飞、河岸裂崩乱石堆,到水天一色烟波凝、荷叶田田杨柳青,这是京津冀晋联手在北京平原创造的永定河“复活”奇迹。
……
这一个个生态治理奇迹的背后,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是我们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这一个个生态治理奇迹的背后是我们数十载久久为功的努力奋斗,是我们愚公移山般的坚韧与执着。
这一个个生态治理奇迹的背后是我们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生态智慧,是我们不断创新的现代科技成就。
科技支撑生态修复和保护
2013年12月1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滔滔长江水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输水干线,经过13级泵站提水北送,以洪泽湖、东平湖等作为沿线主要调蓄水库,出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德州、天津,另一路向东流至烟台和威海。截至今年5月,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累计向山东供水超47亿立方米。浩浩汤汤北去的清水使大运河焕发青春活力,使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沿线成为壮美的生态走廊,在满足民众生活用水的基础上,综合发挥灌溉、排涝、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了山东水环境和整体生态,使济南再现“泉城”美景,使大运河生态之美与历史文化之美交相辉映。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促进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修复,是以现代科技特别是水利科技为支撑实施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典范。此外,中国还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修复工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6月11日公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我国将在未来15年重点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9项重大生态工程。
在加快生态修复的同时,国家加大源头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9月起,中国正式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今年年底前,中国首个国家公园即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设立。
科技支撑绿色生产与消费
河北曹妃甸——渤海之滨屹立着的一座几乎零排放的绿色“梦工厂”。在这里,轻点鼠标就可以自动完成加料、配料、脱硫等控制,按一个键就可以完成转炉、精炼等多项智能化冶炼工序。在成品码头的无人智慧仓库,系统自动完成卷钢扫码、入库和信息录入,自动计算码放坐标。这就是十多年前从北京石景山永定河畔搬迁至此的首钢,这个百年钢厂不仅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绿色重生,成为当地产业支柱,而且原工业遗址也成为永定河绿色长廊上的数字经济和创业产业明珠。首钢异地重生的故事是以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经典,也是利用工业遗产开创现代数字经济和创意产业的传奇。
神州大地上,新首钢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各地纷纷以现代科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科技为支撑,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绿化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带动生态环境快速改善。
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树立全民绿色消费意识。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城市,通过地方性法规,推动市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和再利用;同时,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2019年11月,《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印发实施,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要求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两端同时发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交出靓丽成绩单。 2019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9微克,同比下降9.3%,比2015年下降22%。到今年一季度,全国194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近八成,同比增加5.6%;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至2.2%,同比减少近4%。土壤污染治理按计划推进,预计到2020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将达到90%左右,达到治理预期目标。
科技支撑环保执法与督察
2017年7月,一场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保问责载入中国生态文明史。当月20日,有关部门通报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指出中央环保督察组专项督察发现的主要环境生态违法违规行为。相关问责机制随后启动,截至当月底,有包括甘肃上百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充分彰显了中国以执法“利剑”加强生态治理的决心和意志。
而为本次中央环保督察组专项督察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是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根据关于祁连山通报要求和生态环境部管理需要,该中心完成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执法专项监测,并与青海、甘肃两省进行技术对接和沟通,完成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卫星遥感监测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是中国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环境执法的重要技术支撑,为历次中央环保督察和其他重要环境监管执法提供相关遥感影像和监测报告。在航空遥感方面,形成了集成一体化的无人机环境监测系统,具备了突发环境事件、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等无人机监测能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5G、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生态保护、环保执法和督察开始迈入智能时代,“智能哨兵系统”、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水设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监控装备不断问世并投入环保执法实战,为绿满中华作出新贡献。(本报记者 张保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11日 第 01 版)
新疆:沉睡的粮仓,缺水的烦恼,但咱有科技点水”的政策撑腰”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可是天大的事!但你知道咱国家还有多少沉睡”的土地,能种庄稼却还没种吗?就拿新疆来说,这地儿大得没边儿,光可开垦的荒地就有2亿亩,要是都种上庄稼,一年能多打4000万吨粮食,这得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啊!想想都让人激动,感觉能绕地球好几圈,让舌尖上的中国”更上一层楼!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新疆这地方,就像一个大蒸笼”,干旱得跟什么似的,年均降水量少得可怜,还没洗脸水多呢!想要种地?那得先解决水的问题啊!要不然,庄稼还没长出来,就被晒成干尸”了。这可咋整?难道就让这2亿亩地继续晒太阳”?
有人说,可以向天借”水啊!比如人工降雨,但那点雨水,还不够给新疆这片大沙漠”挠痒痒的呢!还有人建议,可以节流”,把现有的水用得更省点。但新疆的农业,大多还是大水漫灌”,效率低,浪费严重,这要是放在南方,估计能被老农们骂得狗血淋头”。
那咋办呢?总不能让这2亿亩地一直这么闲着吧?别急,咱们有科技,还有政策!
1. 智慧灌溉系统: 告别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利用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况,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2. 耐旱作物研发:
培育和推广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比如耐旱的小麦、玉米,甚至可以试试种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沙生植物,比如枸杞、肉苁蓉等,让它们在沙漠里也能茁壮成长。
3. 土壤改良技术: 利用科技手段,比如生物改良、化学改良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让贫瘠的土地也能变成良田。
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国家已经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鼓励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国家正在推进藏水入疆”工程,虽然这个工程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但国家已经在行动了,未来有望将西藏丰富的水资源引入新疆,缓解新疆的缺水问题。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有了这些政策支持,新疆的耕地开发就更有底气了!
新疆的耕地开发,就像一场大冒险”,充满了挑战和机遇。虽然藏水入疆”工程浩大,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并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让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好的承诺,也是对未来最好的交代!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能够实现科技点水”的梦想,让新疆成为真正的塞上江南”!想想都让人激动不已啊!
相关问答
西电的自动化类专业怎么样?
很好,自动化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是基于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发展起来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工技术、...
